广州公益网

标题: 新公益:作为一种人人可参与的生活方式 [打印本页]

作者: gongyi020    时间: 2014-10-30 16:36
标题: 新公益:作为一种人人可参与的生活方式

  10月15日,在世界粮食日与首个“中国扶贫日”前一天,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其官方微信平台推送了“挑战饥饿24小时,你敢吗?”这样一条信息,再配上了各类可爱的可自选脸萌头像,由此开始,一场网络上新的全民公益行动掀起了高潮。我的朋友圈里一票人就开始了戴着“饥饿24,一天不吃饭”口罩的头像秀,好多朋友还动态直播了自己饥饿24小时的状态与进展。

  这项公益活动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活动形式是参与者体验24小时不吃饭(可以喝东西),从而让参与者对贫困者的生活有切身感受,最终让珍惜当下、节约、同理心、关注困难群体等公益价值观得到传播,同时也实现募捐劝捐。活动期间,体验者可以分享自己的体验计划、心得体会等,并邀请三位好友参加体验,若好友不能完成,也可以为“饥饿24”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把自己的微博、微信或QQ头像在活动期间更改为“饥饿24”活动图标,捐出相当于一天餐费的善款支持爱加餐项目、改善贫困地区儿童的营养状况等。

  当然,和所有引起关注的公益活动一样,总有一些人不经思索地批评为“炒作”、“作秀”、“噱头”,似乎所有事情往这个横扫一切的“动机论”乃至“阴谋论”里一套,就成功地让自己见识超群了。但是事实上这种质疑,从头到尾都透露着狭隘的理解,而且更关键的是其自身却不肯去体验这样的活动。

  “饥饿24小时”其实并非今年才有,去年的“世界粮食日”,联合国粮食计划署也启动过这个公益体验活动,向公众传播“饥饿是可解决的最大难题”的信念。也就是说这更像是世界粮食日的一个传统的习惯性动作罢了,今年之所以引发人们的关注,除了主办方的大力操持与媒体的大力宣传外,也是与今年以来民众对于全民参与的公益活动的热情高涨有很大关系。

  今年下半年,“冰桶挑战”这场从国外传入中国的公益慈善活动,成为社会各界争相模仿的公益时尚游戏,一时蔚为壮观。微博的统计显示,有近200位各领域明星名人在微博上发布了完成冰桶挑战的视频,通过微博公益平台向瓷娃娃捐款的人数近4万,捐款超800万元。

  但也有媒体指出,这些数据和冰桶挑战在国外给A LS协会带来的捐款人数和捐款金额都无法比肩。从7月29日至8月19日,“冰桶挑战”为A LS协会增加了近50万名新的捐赠者,连同之前的捐赠者,一共为协会带来2290万美元的捐款,是去年同时间段190万美元的12倍。由此也可以发现,在国外,用娱乐的形式做慈善已经司空见惯,而且发挥着重要的公益慈善作用。而相对来说,国内这种形式才刚刚兴起,人们在观念上依然认为这样的活动与行为,是噱头、作秀、炒作等,完全没有从理念上意识到这是公益慈善发展的新趋势。

  这种趋势,就是体现在“饥饿24小时”、“冰桶挑战”、“地球一小时”、徒步走的“善行者”、“为爱行走”、公益马拉松等活动上,其实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通过互联网发起民众关注,以创意、体验、娱乐等方式,让公益与每一个大众都近在咫尺,这些创意也改变了人们对公益的旧有观念。在我看来,2014年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标志年,由此中国进入了一个“新公益时代”,一个有着广泛参与、使公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新时代。这样的公益,并不是需要每一个人都深入穷苦偏远的山区,也不是只有捐钱捐物了才是献爱心,其实,公益不仅仅局限在扶贫、救灾领域,生活中的所有领域都可以进行,一次关注、一次体验,就是在社会中进行了一个公益慈善的传播与表达。

  毋庸论证的是,大众参与和公益慈善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也只有广泛参与的公益才有生命力。而要做到广泛的参与,一阵风式、苦情催泪式、大爱无疆式、好人一生平安式的慈善倡导,这些一直以来中国常见的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动员形式,显然已经在呈现边际递减效应了,就像地震从雅安到玉树再到鲁甸,人们对地震灾害的敏感度、关注度也在慢慢降低。这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也不用去苛责人们,但要改变这种公益状态,唯有从公益自身入手。所以,只有让公益更加拥有贴近性和可参与性,还要具有创意、新意,不断刺激公众的好奇心与注意力,才能慢慢培养全社会的公益意识,使得公益不再只依靠同情与苦情而落寞存在与发展。从这个角度看,“饥饿24小时”正是一次成功的新公益尝试。

来源: 南方都市报(作者张天潘系媒体从业人员)





欢迎光临 广州公益网 (https://gongyi020.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