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公益网
标题:
亲,你可能和慈善有些误会
[打印本页]
作者:
齐志李晓辉
时间:
2017-3-20 08:45
标题:
亲,你可能和慈善有些误会
也许你已经意识到你可能对慈善有些误会而这些误会常常源自不了解、缺少体验未经过理性审视的判断,则可能加深你的误会如果你带着误会去看待和参与慈善结果很可能并不是你和大家想要的要让慈善变成真正的好事,一定需要智慧。
(, 下载次数: 64)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慈善只能是目的,它不能成为手段。即使你最初的出发点是慈善,但当你肯定自己的同时,反过来要证明别人的问题,人们仍然会做质疑你慈善的动机:你到底是来做慈善的,还是来证伪的?
慈善是有洁癖的,这种洁癖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无法容忍污点和灰尘,甚至不能接受任何道义的附加。你可以放弃慈善来批判,但不能带着批判来慈善。慈善就是慈善,它不想证明任何东西,它既不愿证明英雄的崇高,也不想证明坏人的卑鄙,无论你怀着多么崇高的动机,无论你打着多么正义的旗帜。慈善不是你的酒杯,它浇不了你心中的块垒。即便在难民营,慈善也是如此。它既不证明人性,也不证明野蛮;既不证明救星,也不证明屠夫。慈善的关注点永远只有一个:更多地救助和更多的人被救助。所以,别让慈善去证明什么,慈善只能证明慈善。无论是成就崇高,还是化身正义,都不要指望慈善的证明。在我眼中,慈善只证明了世界的缺陷和人性的弱点,所有选择慈善的人,你唯一可以选择的态度就是:谦卑和敬畏。(邹振东,新京报)
(, 下载次数: 5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道德的审判、严苛的舆论、制度的扭曲、专才的匮乏,等等诸多因素,无不掣肘着中国慈善业发展的良性进程。
无论对于捐赠人、还是相关从业者,慈善都实非易事。在中国,做慈善,似乎总难避免种种压力:过高的政策门槛、现行各项规则、不合理的税收制度、不透明的监督体制等等不一而足的众多因素,使得慈善往往需付较高成本与代价。合理分配财富,在“十二五”规划中,被置于与鼓励创造财富并重的位置来考虑。在扭转失衡的利益格局及失范的收入分配秩序诉求之下,慈善作为财富分配的第三条路径,尤显必要而迫切。诚然,中国慈善业所处环境,缺乏好的土壤;整个社会的慈善共识、慈善习惯至今远未养成。所幸的是,在此艰难条件下,已有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参与其中。既有功成名就的企业家,也有万人膜拜的演艺明星;既有曾经显赫的政府官员,亦有普普通通的公司白领。“一掷千金”帮扶弱势群体者有之,高居慈善行业层面推动者有之……(吴金豪 中国慈善家)
(, 下载次数: 6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因为做了善事,原则是可以稍稍突破的;因为表了善心,底线是可以悄悄降格的。这个想法,看似拒绝了慈善的“洁癖”,却也为包藏祸心的暗度陈仓,打开了“方便之门”。那么,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民间慈善需要锱铢必较吗?这个问题其实对应着两重现实:一则,对慈善行为动辄追溯动机的诛心之论。你施粥,他说你这是大米吃不完了;你送钱,他说这是来得不干净的资本……捕风捉影,有罪推定。二则,对慈善行为无限宽容。认为只要掏出了真金白银,一切合情合理的追问都要闭嘴。账目不许查询,寻租不许质询……一个荒谬的诘责是:有本事你拿那么多钱来瞧瞧?这两种取向,无非是要告诉我们:慈善要么活在圣洁的真空中等人膜拜,要么低到尘埃下面无视“污垢丛生”。
可是,真正的慈善呢,总是活在凡尘中,不太抽离、更不低贱,在公序良俗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厘清这个道理,民间慈善才能真正找到向前的路。因为活在人世间,所以有“七情六欲”,所以既能温暖怡人、也能光怪陆离。那么,呵护慈善的姿态,既不是横挑鼻子竖挑眼,亦不是丧失起码的底线,而应该立好规矩、守好立场,敬畏每份诚信善意,惩戒以善寻租之行。先弄懂慈善是什么,然后才有构建理性慈善机制的可能。(邓海建 中国网)
(, 下载次数: 6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因为行善关乎道德,所以对于那些因为慈善而起的矛盾,局外人往往习惯从道德的角度来评理,而一旦涉及道德,也就容易脱离人性地将一些苛刻甚至完美的要求强加在当事人身上。比如对于捐助者,存在“图名图利的慈善是虚伪的”,“高调慈善是作秀”等说法,而对于受捐者,人们则往往认为其“流下了感激的泪水”“久久握着恩人的手不愿撒开”才是正常现象,否则就是“不懂感恩”。
事实上,现实中很多慈善行为并不是能够简单用道德来诠释的,而是不可避免地掺进了不完美的人性因素,比如捐助者“虚荣”的“功利心”;受捐者同样如此,感恩背后也有“冷漠”的“自尊心”———一些因贫困接受捐助的人,并不一定能够发自心底地感激捐助者,很多人心里其实是五味杂陈。这个“功利心”,除了一些名人、企业做慈善的重要目的是名誉,还有对于普通劳动者来说,也不可避免地掺杂进一些希望得到回报、感恩的想法,希望通过让人满意的回应,来使自己的社会价值得到认可,哪怕只有一句感谢。普通人的“功利心”,不是虚荣和作秀,而是一种天然的人性。只讲慈悲、奉献,不求分毫回报的人也有,但并不具普遍性。(扈宏毅 东方圣城网 )
(, 下载次数: 61)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慈善的重要功能是"授人以渔"而不是"直接给鱼"。这其中最重要的是鼓励受助人提高自身能力。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教授就指出,人的不平等主要是能力不平等所致,而个人能力不平等的主要原因又是受制于制度缺失,尤其是经济上的市场制度、政治上的民主制度和社会层面的市民社会体系,任何一方面的制度缺失,都会影响到其他方面的自由。因此,提高能力,拓展自由,才是慈善事业的宗旨所在。
对慈善事业的理解存在误区,而这个也恰恰是目前慈善业面临困境的重要原因。这种误解往往是基于将慈善与政府职能对立起来的假设,认定即便慈善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政府不足,也不可以忽略政府本来应该承担的责任,不能免除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社会保障的职责。实际上,早在现代政府产生之前,慈善事业就已经在运行了,所以将慈善作为政府职能补充的看法并不确切。尽管这种认为政府不应该失职的观点不错,但和慈善本身并没有多大关联,因为慈善业早于政府就出现了。NGO是市民社会自发秩序的一部分,也是慈善公益事业最重要的行动主体。卡内基认为赚钱是一项很难的事情,但是用钱并将钱用在刀刃上,那是件更难的事情。而 NGO的发展正是将钱花在刀刃上的理念不断促成的,将慈善资金更规范透明高效的转移到最需救助的人手中,并且现代NGO的理念绝不是仅停留在捐钱捐物的手段上,尽管在突发性灾难后,这种手段仍很有必要,但大量的NGO在组织慈善活动时,已侧重于"捐理念捐方法",注重提升受助者的基本能力了。(李华芳,百度百家)
(, 下载次数: 71)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从我国慈善业现状来看,至少有三个误区值得和大家商讨:
第一,切莫金钱至上!捐钱虽然是最直接的行善行为之一,但它绝不是唯一的行善方式。行善所涵盖的内容极为广泛,金钱之外的善念、善举也是行善。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甚至说过,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佛教认为:行善源自向善之心而见诸一言一行之间;真心行善,当是无所挑拣、时时处处地动善念、讲善言、行善事。道教的经典著作《太上感应篇》也说:“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行善并非一定涉及金钱抑或必须是惊天动地的壮举,它更多地蕴藏在生活琐碎之中。比如:希望帮助他人,但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仍是值得肯定的善念;为了公众卫生和他人健康而约束自己,不随地吐痰、不在公众场所抽烟,也是善行;善意地提出意见与建议引导别人改邪归正、走入正道或者主持正义、维护人权,亦可称善;为他人甚至为国家承担了责任而不张扬、默默承受,更是伟大的善举。上述都与金钱无关,有的只是极为细小的意念和举止,但它们都不亚于捐钱。相反,有人虽然捐了钱,却视上述行为于不顾,善恶对比,可能最终善不及恶,甚至恶大于善。
第二,莫以善小而不为!善举之大小,不能以捐助金钱数额的大小和捐款次数的多少来衡量。更重要的在于,是不是真心行善。《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故事,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一个财主给神投了很多钱,一个穷寡妇也给神投钱,但她只投了两个小钱,比财主投的钱少了很多。按照传统的判断善行的标准,财主的善行肯定大于那个寡妇。然而,耶稣却对众人说,这个穷寡妇所投的钱,比财主还多。为什么呢?因为财主只捐出了他所拥有的一部分,“但这寡妇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养生的都投上了。”(《圣经·路加福音》第二十一章第1-4节)。按照基督教的思想,捐钱不在多寡和次数的多少,关键在于发自内心。正所谓“捐得乐意的人,是上帝所喜悦的。”(《圣经·林后》第九章第7节)。诸葛亮所说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诫子书》),大概也是这个道理吧!
第三,莫为金字招牌而行善!行善时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切忌带着强烈的目的性和十足的功利心。行善动机十分关键,千万不要把众人的夸奖、获赠的证书或者取得什么金字招牌当作自己行善的追求。佛教《金刚经》讲,行善济贫当“无相布施”,做善事助人,心中不要有我在帮助别人的念头。他人的夸奖,不过是过眼云烟;金字招牌终将腐朽。真正行善之人并不在乎这些功名利禄,相反,他们行善不仅不图回报,甚至在因行善而被人诟病、误解、诋毁时,仍能行善不止。自然界自有平衡,不期回报者可能得到更大的回报!(陈九霖,中国经济网)
(, 下载次数: 60)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在很多人眼里,搞慈善的人似乎必须大公无私,不能和利沾边。事实上,慈善是有成本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成本的高低甚至还会决定慈善质量的高低。慈善机构需要发工资、租办公室、做培训、组织和实施慈善活动,这都需要投入。按惯例,捐助有限制类和非限制类之别,限制类是指定了用途的捐款,这类捐助的运行直接简单,即便如此,在国外慈善机构通常也要提5%至18%的管理费。而总体情况是,国外慈善机构的管理费可以达到捐助款的20%到30%,实践中,还可能超出这一比例。同样,国内任何一家慈善机构也不可能零成本运营,也实际在提取管理费,但却几乎很少有愿意将此放到台面来说。如果有哪家慈善机构敢公布他的管理费达到20%到30%,相信它一定会被舆论的吐沫淹没,最终关门大吉。
但问题是,这一比例正是很多慈善机构客观实践出来的比例,要做一定规模的善事就需要投入相应比例的成本。慈善机构需要钱来运作,它如果能利用自身条件,通过合法渠道谋取正当收入,就能帮助解决成本问题,捐助款被提取的比例可能因此降低,同时还能提高待遇找到更优秀的人,提升慈善的效率和质量。其实,国外很多慈善基金都有专门的理财人员和机构,把一时闲置资金用于投资,实现“盈利”。像全球最大的慈善基金盖茨基金会,设有专门投资机构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慈善与经营绝非势不两立,甚至可以说,慈善离不开经营。问题在于,由于慈善机构经营闲置资金和资产的合法通道没有光明正大地打通,加上公众的不理解和不信任,在国内慈善机构搞“经营”变得极为敏感和困难。现实中,很多慈善机构都在搞,但都乔装打扮,端着慈善的清高,偷偷摸摸地“谋利”。事实上,大可不必,只要做到制度规范,公开透明,问题是很好解决的。(李迎春 成都商报)关注公益慈善论坛,一起学行善!
来源:公益慈善论坛综合整理
(, 下载次数: 6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欢迎光临 广州公益网 (https://gongyi020.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