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公益网
标题:
[港澳台侨] 大陆人看台湾:NGO是台湾的氧气
[打印本页]
作者:
齐志社工
时间:
2016-10-9 18:04
标题:
[港澳台侨] 大陆人看台湾:NGO是台湾的氧气
在真正抵达台湾当地,切切实实地接触到台湾NGO之前,我对NGO这个名词的了解仅仅停留字面上的「非政府组织」,由于大陆的国情环境,政府的强大在民众心里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所以我对没有政府支持的组织会否有足够的执行力和影响力这个问题存疑,同时也好奇NGO在台湾民众的生活中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存在。
尽管这次交流活动只有短短的七天时间,可是我们却拜访了许多家具备不同服务需求的机构组织,其中有官方的政府部门、民间的公益组织,还有宗教志工团体,也算对台湾的NGO现存形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政府民间互利共生
台湾政府和NGO存在互利互惠,共生共赢的关系,二者目的都是为民服务。政府扶持NGO的发展,NGO帮助政府分担处理部分民生问题。在台湾很多公办民营机构的公益性机构,如养老院、托儿所等,都是政府在财政方面给予支持,然后聘请NGO组织进行管理和经营。
除了政府「购买」NGO服务的这种合作情况,在分组拜访北台北家扶中心的时候,我了解到,像家扶中心这类的NGO组织在社区范围内,会给遭遇意外变故以致生活贫困的儿童与家庭,提供教育、医疗、心理以及行为辅导等多元性的服务。
较之大陆不同的是,为服务者提供诸多服务的北台北家扶中心是个不隶属于政府的民间组织,它与同样提供该类服务的政府组织之间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而大陆的社工机构虽多是民营的,但其活动多由民政局主导,财政方面也是依赖政府拨款居多。
除此之外,在浏览北台北家扶中心宣传手册的时候,我还发现,北台北家扶中心还提供经济弱势家庭申请补助金以及家庭寄养(即由北台北家扶中心作为平台,由符合条件的家庭暂时领养遭遇变故的孩童)等,在我以往的认知中,只能由政府来提供的服务和工作。
得到社会民众信任
若不是具备一定的执行力和影响力,以及台湾当地人对该类社工服务性质NGO的信任,北台北家扶中心是断无办法提供以上几项社会服务的。
此外,我观察到,在台湾,来自宗教的力量是促使台湾志工NGO茁壮成长的重要因素。常听到媒体或者大陆人揶揄自己来自一片没有宗教信仰的土地,尽管我们从小就从政治课本上学到要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但我自己并没有信仰的宗教,所以并不太清楚宗教文化究竟会给人带来怎么样的正面影响。
这次交流活动中,我们拜访了在台湾当地知名的两个受佛教文化倡导的志工组织——慈济基金会和佛光山慈悲基金会。
在后来留宿佛光山的两日一夜里,我们清晨随着法师到大殿做早课,上百人在庄严肃穆的大殿低低地吟唱佛教经文,绵长悠扬梵音缠绕着大雄宝殿每个角落,释迦牟尼佛祖低眉睨着虔诚的信徒。
直到步出大殿,望着远山黛色,缓缓回过神来,我才后知后觉地懂得那是心灵被洗涤的感觉。佛教文化中倡导的「大爱」和「平等」,也恰好与志工文化所表达的价值观相同。志工不以经济回报为目的,从「心」出发,为「爱」奉献,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是佛教「大爱」的体现。
宗教大爱善心奉献
诸如此类的宗教志工NGO在台湾并不少见,除佛教外,其他宗教也有成立相应的志工组织,像台北淡水马偕医院还有台湾基督教长老教会则是受基督教影响而成立的。宗教对于台湾志工NGO的促成和发展功不可没,宗教以其存在的积极上进的思想,引导和支持着志工文化的发展
新鲜的血液使台湾NGO能持续经营,永保活力。在台湾,当志工象是一项全民兴趣,又或者说全民习惯,不论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家,或是闲暇在家的家庭主妇,又或者是在校上学的学生,几乎都有当志工的经历。因此在台湾,志工没有出现明显的年龄断层,志工类NGO也不断有年轻人加入,注入源源活力。
一开始听到「城市浪人」这个组织的名词觉得怪新奇的,听完创始人张希慈的介绍,更是感觉新奇。有别于我认知中传统的志工类NGO,「城市浪人」以创办挑战赛的形式,以创新的方式,带动年轻人在脱离舒适圈的前提下,激发青少年责任感,在体会和探索社会变革后,重新定位自己在社会的地位与价值,最后经由自我思索内化,达到助人和成长的目的。
城市浪人探索自我
「城市浪人」让我对台湾的志工类NGO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也引发了我对台湾NGO发展的的思考。用挑战赛这样轻松的方式吸引年轻人加入和参与活动,同时以3人为一组制定挑战任务,建立定制式服务,并设置专人专项跟进,让被服务者在接受服务的过程有更多的参与感和互动感,从而让被服务者能按照参加活动的初衷改变自己,成就更好的自我。
我不仅惊叹于「城市浪人」颠覆了社会对于传统志愿服务活动的认知,更惊叹于台湾NGO这种专精化、人性化的进步。我觉得NGO之于台湾,就象是氧气般存在,生活中处处有它。
作者:沈俊慧/广东医学院学生 来源:旺报
欢迎光临 广州公益网 (https://gongyi020.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