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写作业爱磨洋工吗?这些好经验可以试试(内附妙招) | 伴读
文章转自 | 养育男孩(ID:breedboy )作者 |鱼爸播音 | 武冰洁视觉设计 | 樊薇栏目主持 | 杜润楠我一直觉得小小鱼的学习习惯是不错的,可他绝对不是“完美”小孩。
在做作业时,也会有很多行为让我们感到无可奈何。比如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后,终于起身准备去写作业的时候,又一溜烟钻进卫生间,匆匆关上门,好像已经憋了很久。可刚刚看课外书时为什么能憋住呢? 下午放学回家本来就比较饿,所以会在写了没多久作业就喊着,“我饿了!”然后出来喝牛奶,趁着喝奶的时候,打开一本课外书。咬着吸管,一小口一小口地吸着,这样就能多磨一会儿时间。 好不容易又回到桌椅前,也会很勤快地出来喝水。只要孩子做作业,你可以完全不要担心,孩子不主动喝水了。
是不是特别有同感,所有的孩子磨洋工的方法都差不多。比如在草稿本上涂涂画画,抠自己的橡皮玩;卷笔刀、文具盒都是不错的道具;最高级的境界还有发呆的,入了忘我的境界,然后不小心睡着了;……无法一一罗列。
如果父母没有去想办法引导,某些特定的行为就会形成习惯。急人啊!不管不行,管又有什么办法呢?
接下来说说办法,首要的还是“知己知彼,对症下药”。你只要仔细观察,磨洋工的原因其实不一样,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因为学习功课掌握得差,底子薄,做作业做不动,不得不去磨。因为不会做,几道题可以做一个小时。这种情况的孩子有很多,那就要在“学习力”上下功夫。
建议“打好底子勤练习”。学校的课程进度要跟上,要督促孩子过关,该背诵的背诵,要默写的一定默写。每日功课做到当日事,当日毕。如果一年级学拼音有漏洞,你没有补上,那到了二年级,你还有时间补吗?当然有,但是又有新的学习任务了。不能总是欠账吧。 学习能力好的孩子,还可以适当加点练习,巩固之余可以拓展。比如小小鱼爱好阅读,阅读理解也不错,你跟他交流,他能理解文意,并说出很多自己的想法。可是语文阅读练习还是不足,我就可以专门给他准备一册阅读理解练习册,让他每周练习几篇。
父母一定要花点时间,不要把孩子交给托班就了事,而要做到自己心里有数,扎扎实实地过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单元。学习跟上去了,就会出效率,磨蹭行为就会减少。这样作业基本不要发愁了。
第二种是学习优秀,思维灵活,知识点掌握得不错,可就是粗心爱磨蹭。那就要在“专注力”上做文章,这类孩子往往思维活跃,却容易分神。 其实这种是最难办的。因为孩子精得很,你说要他做,他愿意。可他做的时候,就搞点其他事,你说他,他还顶你的嘴,“你看我不是快做完了!”然后匆匆地把作业交你看,结果粗心大意的地方不少。 你要他去改,又匆匆改完送过来。那些知识点好像都掌握了,可又总觉得差点什么。其实就是差了专注和认真,这需要花时间来培养好习惯。 责备其实不要太多,提醒就好,你要有足够的耐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一个习惯的养成或改变,也不能急于一时。 比如小小鱼的数学口算测试,在整个10月,每次错2-3个。那些都是很简单的题,妈妈就气得不行。我还是看得比较淡,没有说太多,只是问他“你觉得自己能全对吗?下次记得多检查一遍。”后来10月全对的几个孩子,拿了老师送的小奖品,他有点羡慕。 到了11月的时候,他竟然次次全对,不知是奖品的作用,还是认真检查的缘故。 好的学习习惯比这些测试结果更重要。
还有一种完全是被家里的大人“祸害”的。比如他没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做作业,总是被打搅。无法形成高效的专注力,这就要在父母身上找原因。 很多的大人,比如老人们,非常喜欢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送点“关怀”过去。这会送一杯热好的牛奶,过一会又剥好水果端过去。生怕孩子累了饿了,可是这样做就会打搅孩子。长期这样,孩子甚至会伸长脖子等你端来的“关怀”,得不偿失。 还有不少父母是这样尽责的,孩子一边写,就在一边狠狠地盯着。这时反而会错误迭出。
最后的建议是甜的苦的都上一点。辅导孩子写作业这事,一定要有鼓励,让他感受到进步的甜蜜。这样才会卖力地去写好一点。比如有些字写得好,也要指出来,不能总是盯着那些没写好的。有的句子写的好,也可以鼓励一下孩子。原来你能写这样的好句子,不错,多动动脑。 当然,无规矩不成方圆,苦点也要给点。在工地做事,你磨洋工,可以扣你工钱。对孩子怎么办呢? 可以适当给予惩罚。心平气和的惩罚,常常会让孩子心服口服。不过,这也只能起一时之功。如果孩子被打皮了,宁愿被你责罚也不愿意去执行,该当如何?所以要慎用惩罚这一招,还是要寻找原因,在其他方法上多用心。是不是觉得吐槽孩子的问题很容易,可找办法却很难。你有好的方法建议,欢迎给中教君留言,一起说说看!
鱼爸,家有小子一枚,立志做一名合格的80后奶爸,童书编辑,阅读推广人。公众号:养育男孩(ID:breedboy) (一个最有爱的公众号,面向家长群体,每天原创分享亲子养育常识、亲子阅读推广、家庭关系建造知识,已出版新书《和孩子一起成长,是最好的教养》责任编辑 | 杜润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