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明办:营利性活动、领取劳务报酬的服务,不是志愿服务
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 近日,全国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当前一个时期志愿服务工作任务。为此,新华社记者专门采访了中央文明办负责同志。问:现在志愿服务活动很火热,越来越多的人热心参与志愿服务,请您谈一谈当前我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基本情况。
答:志愿服务是人们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体现了人们对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在“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中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当前,我国志愿服务呈现出蓬勃兴盛的发展态势。志愿队伍越来越壮大,从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到文艺志愿者、医疗志愿者、环保志愿者、科技志愿者等,志愿者年龄层次更加丰富,人员构成更加多元。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实名注册志愿者超过1.6亿人。参与领域越来越广泛,拓展到扶弱助残、文化文艺、教育科技、卫生环保、法治宣传等各领域。服务大局越来越有力,广大志愿者面向改革发展主战场,在传播党的声音、服务国家战略、参与大型赛会、抗击重大灾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志愿服务已经渗透到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方方面面,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
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最根本的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坚强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对志愿服务事业倾情关心关怀,亲自主持会议审议通过一批有关志愿服务的重要文件,并在参观考察、座谈交流、批示回信时,多次对志愿服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去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天津朝阳里社区时,称赞志愿者是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前行者、引领者,所做的事业会载入史册,强调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致贺信,强调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希望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继续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高度评价广大志愿者等真诚奉献、不辞辛劳,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导、亲切关怀,让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工作者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为继续推进志愿服务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作为行动指南,强化责任担当,以更自觉的态度、更主动的作为、更有效的举措,推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问:请您介绍一下全国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的职责任务。
答:建立全国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部署。2008年,中央文明委《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要求,在中央文明委统一领导下,成立由有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参加的全国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负责全国志愿服务活动的总体规划和协调指导,督促检查各地各部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情况,总结推广先进经验。2017年,国务院颁布的《志愿服务条例》规定,国家和地方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机构建立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多年来,协调小组在指导全国志愿服务工作,组织开展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赛会志愿服务活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健全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制度机制,加强党对志愿服务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之路。作为指导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议事协调机构,全国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在中央文明委领导下开展工作,由中央文明办牵头,成员单位包括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文联、中国科协、中国残联、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退役军人事务部、应急管理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等部门和单位。协调小组将主要从三个方面统筹推进全国志愿服务工作:一是把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志愿服务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弘扬主流价值,培养时代新人,培育时代新风。二是谋实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强总体谋划和顶层设计,研究解决志愿服务领域重大问题,统揽志愿服务各方面力量,统筹部署全局性、示范性重点工作,推动志愿服务实现新发展。三是定政策。聚焦制约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困难和瓶颈,及时研究制定相关政策,为规范和促进志愿服务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问:刚才您谈到要坚定走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之路,请问我国志愿服务有哪些特色?
答:在中国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发展志愿服务事业,必须植根中国大地、体现中华文化基因、适应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我国志愿服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志愿服务,是党领导下的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精神内核,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依归,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新型人际关系。因此,它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全过程,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厚德仁爱、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扶危济困等思想理念和道德精髓,弘扬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的服务人民、团结互助、无私奉献等崇高追求。我国志愿服务还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自觉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向同行,成为凝聚实现中国梦强大力量的重要纽带。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按照为人民服务的要求,把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作为基本职责,紧紧围绕群众最现实、最迫切、最关心的问题开展便民利民活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问:您强调要加强党对志愿服务的领导,请问工作中会有哪些具体措施?
答:志愿服务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政治引领,整合力量和资源,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给予更多支持。从全国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来说,要进一步完善文明委统一领导、文明办牵头协调、各部门和单位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承担起统筹协调、指导督促的职责。具体从三个方面来着力:一是着力把部门的力量统筹好。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在协调小组机制架构下,各负其责、各展所长,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构建联动高效、协调有序的工作格局,形成共同推进志愿服务的整体效应。二是着力把社会的力量引导好。加强对社会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及其活动的引导和规范,做好思想引领、价值引领。强化对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和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的日常管理和业务指导,履行好引领、联合、服务、促进的职责,更好把广大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团结凝聚起来。三是着力把党员的力量发挥好。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广泛开展党员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党员的骨干带动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党的强大引领力、组织力增强志愿服务的执行力、战斗力,确保志愿服务正确发展方向。
问:人们注意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发挥了很大作用,您能介绍一下情况吗?
答:在这场疫情防控人民战争中,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小红帽、红马甲随处可见,广大志愿者踊跃参与,投身到疫情防控战线的各个领域,各尽所能、各展所长,舍小家为大家、讲奉献勇担当,成为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重要力量。各地志愿者参与了许多方面的工作:一是助力防疫教育引导。广泛开展通俗易懂、形式多样的疫情防控宣传教育,引导群众正确理性看待疫情,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为社会舆论注入更多正能量。二是参与疫情排查治理。积极配合基层组织做好体温检测、信息登记、疫情排查、人员隔离、秩序维护等工作,极大缓解了抗疫人手缺乏的问题。三是做好综合服务保障。为一线奋战的医生护士、防控点值守人员、被隔离群众以及相关医疗用品生产企业,提供力所能及的生活保障和外围服务。四是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一大批具有医学、心理咨询、应急救援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在相关机构的统筹调配下,积极参与卫生防疫、心理辅导、救助救护等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阶段,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在武汉启动实施“志愿服务关爱行动”,组织2万多名志愿者,帮助全市800万居家市民代购代送生活必需品,打通了民生保障“最后一百米”,成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成功范例。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的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彰显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增强了广大群众共克时艰的信心和力量,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问:在全国两会上,建立健全应急体系成为代表委员的热议焦点,刚才您也介绍到疫情防控中志愿者作出了突出贡献,今后如何更好发挥志愿服务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的重要作用?
答:疫情防控的实践证明,志愿服务在协助党委政府应对突发事件、提高社会治理能力上能够发挥重要而特殊的作用。我们将认真总结这次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抓紧推进应急志愿服务体系建设。这项工作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类别、级别,可考虑探索建立中央、省、市、县几个层级的应急志愿服务指挥协调机制,强化统一指挥、统筹协调,加强沟通协调、信息共享,不断提升应急状态下志愿服务工作的组织动员力。针对各类突发重大灾害、公共卫生事件,提前制定应对方案,完善规范化流程,明确力量调用、现场指挥、物资保障等方面的要求,提高志愿服务快速反应能力,确保服务过程科学安全有序。积极培育应急志愿服务专业组织和团队,建立医疗、消防、救援、科技、心理疏导等各类专业志愿者队伍,做好登记管理,加强培训演练,完善调用机制,当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问: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各地广泛开展,请问志愿服务如何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答: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大举措。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文明实践中心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工作要把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围绕学习科学理论、宣讲党的政策、培育主流价值、活跃文化生活、深入移风易俗来开展,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发挥了积极作用,广大城乡社区蕴藏并表现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强烈诉求和巨大潜能,志愿服务如火如荼,倡导文明理念、培植文明生活日益成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精神文明建设呈现逆风上扬的良好态势。要以此为契机,乘势而上,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把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推向一个新高度。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要组建志愿服务队伍,整合下沉资源力量,建立与文明实践试点地区对口联系、定向帮扶机制,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为提升城乡文明程度作出应有贡献。
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请问如何理解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答:志愿服务是人民群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实践形式,也是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能够有效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与缺位,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当前,我国社会生活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社会公共事务日益繁多,社会治理任务更加繁重,人们参与社会事务的意愿更加强烈。特别是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社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居民对社会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社区管理和基层治理工作也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期待。通过开展志愿服务,依靠群众做群众工作,能够有效激发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调动他们自主管理自身事务、协同参与公共事务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居民真正感到自己是社区的主人,让社区既成为“生活共同体”也成为“治理共同体”。近年来,各地积极推动志愿服务参与到管理公共事务、丰富社会服务等日常工作中,以共建推动共治,以共治促进共享,取得良好效果。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发挥志愿服务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积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问:现在社会上对给志愿者发放补贴有不同认识,还有人把疫情防控期间的有偿劳务称为志愿服务,请问应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我国《志愿服务条例》明确规定,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组织自愿、无偿向社会或者他人提供的公益服务。公益性是志愿服务的根本属性,自愿、无偿是志愿服务的基本特征,亲身实践是志愿服务的特定要求。如果一个人参与的是营利性活动,或者是领取劳务报酬的服务,就不是志愿服务。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没有劳动报酬,但根据服务岗位和实际需要,可以获得适当的交通、误餐等补贴,这些补贴并不是志愿者的报酬,而是对志愿者因参与志愿服务而产生额外支出的补贴。这次疫情防控中,有个别单位将招聘的工作人员称为志愿者,有的市场营销人员也自称志愿者,这是对志愿者概念的误解误用,违背了志愿服务的性质。希望社会各界准确把握志愿服务的属性和要求,正确对待志愿服务,依法开展志愿服务,共同营造尊重、支持、关爱志愿者的社会氛围。
[*]
领工资的也能叫志愿者?本职工作和志愿服务要分清!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爱心无价、奉献无价,志愿服务的价值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同时,不能因为志愿者是自愿奉献,就把志愿者当成廉价或免费的劳动力。我们提倡对志愿者以精神激励为主,鼓励记录志愿服务时长,以此为依据给予褒奖回馈,表达对志愿者付出的认可和尊重,弘扬志愿精神,彰显价值导向,引导更多人加入志愿者队伍、参与志愿服务。
教育部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志愿服务三年不少于40小时日前,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与2017年版相比,本次公布的修订版方案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新增劳动课程并列入必修课,劳动课程的具体教学上,志愿服务为2学分,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于40小时。
来源:《公益慈善论坛》 公众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