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样做慈善?
在当下的环境中,因为文化背景、诚信建设、公众认知的巨大差异,做慈善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讲,都不是一件讨好的事,这就对慈善监管方以及慈善机构、公益组织提出了更高甚至更苛刻的要求。有心做慈善的组织和机构不妨从近期引发广泛争议的某慈善基金会典型案例中汲取经验教训,沉下心来深入思考,中国的慈善到底该如何做,才能真正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让慈善的光辉永久地照在迫切需要社会关切的人群身上。从这一现实案例来讲,至少有几点应该引起社会思考和讨论的。慈善如果非得用炒作的方式来作,将会让慈善走入死胡同。题材炒作是个别公益慈善组织(机构)习以为常的运作方法,很多时候这还被当作吸捐经验来推广,往往越悲苦的故事越容易引起大众的同情,吸引媒体的眼球,得到公众的捐助,而多起诱发公众热泪的故事事实真相背后往往与真实情况大相径庭。于是我们看到,一篇本来是正常的女儿思念父母的文章,经过支教老师加工后,很快引发关注,成为网络关注热点,网民在痛斥凉山的贫穷时延伸到凉山教育的缺失和政府的不作为,不少人义愤填膺,而《泪》的原作者一家五姐弟每月得到当地政府3000多元的生活补助,以及其兄弟姐妹在公办的学校就读这些基本的事实没有引起大多数网民的关注,因为这些不是网民关注的焦点,也引不起网民的兴趣。事件于是进一步演进为,为了进一步引发网民关注,某慈善基金会以暑期补课名义将《泪》的原作者接到正在违建的“爱心小学”,开展新一轮的异地扩校招生行动,引发事件进一步升温,也引发与当地政府的博弈。在现代社会,任何非理性的手段都可能成为双刃剑,公益慈善如果从编故事炒题材开始,也必将从题材故事破灭结束,我们要真正推动慈善事业的可持续,每一个公益慈善组织(机构)必须以理性客观态度回归事实真相,不靠泪点来搏同情,以真作为来实现真公益。从这一点来看,中国慈善要走的路还很漫长。
慈善如果非得用违法的方式来进行,将会让慈善走入绝境。法律没有禁区,任何人都敬畏法律遵守法律,这是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交警、警察跪地执法,跪下的不是执法者,恐怕是法律和秩序,一个没有法治的社会最终损害的还是绝大多数公众的利益,也会产生劣币效应和破窗效应。就是在现在的语境下,也没有任何公益慈善组织(机构)能够堂而皇之地讲,因为做慈善,我不怕违法。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因为非法买卖非播林(依据现有法律规定,其违法事实已经达到刑事责任),某“爱心小学”2012年、2013年两次被依法叫停,其招生的学生也全部进行了分流,2015年,某慈善基金会借《泪》文引发的网络关注,改以“儿童村”的名义进行了新一轮大规模的校舍修建(正因为大幅度扩大校址面积,从0.3亩扩大到20多亩,也诱发了地灾隐患),当地相关部门和乡村多次执法劝阻无效后,直接下发《限期拆除通知书》,引发新一轮舆情热点。2015年这一次的重新大规模修建,该慈善基金会基本出发点恐怕还是期望裹胁强大的网络民意向当地政府施压,让违法事实成为合法,这当然会引发政府的强制执法,因为如果放任这一结果发生,必然会在当地产生恶劣的连琐反应。这一事件当然也反映出当前政府部门执法的窘境,但不管怎么讲,处理这一事件最终必须也应当要回到法治的轨道上来,古人尚且知道“勿以恶小而为之”,更何况在依法治国成为普遍共识的今天,如果放任以各种“爱心”或者“出发点是好的”名义包裹下的违法行为发生,恐怕不是任何负责任的政府能够做到的。从这一点来讲,中国要真正实现法治要走的路还很漫长。
慈善如果非得用消费贫穷的方式来展开,将会让慈善无法长久。只有做到在实施慈善过程中对受助者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尊重,而不是靠揭伤痕、亮丑甚至造假,慈善公益事业才最终能够发扬光大赢得公众的持久支持。近年来在民族地区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各类组织机构很多,很多也是真心实意推动了当地扶贫济困工作,受到了地方政府和当地百姓的欢迎。但确有一些公益组织假以公益慈善的名义,有意无意夸大当地的贫穷,渲染当地生活状态的落后,这必须会引发因民族差异、风俗习惯、社会发育程度不同而产生的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事实上,很多人也有意无意忽视了凉山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千年”的时代巨变,忽视了凉山绝大多数孩子享受国家普惠教育这一基本事实(从2016年开始,凉山州将实现从幼儿园到高中15年免费教育),选择性的“失明”,将个别的特例衍生为普遍的情况,甚至将家庭的原因变成社会和政府的责任。有的公益组织更愿意向外界展示凉山的贫穷、百姓生活的贫疾,甚至采取造假、造贫的方式,于是出现在公益慈善组织宣传册、网站上的凉山人物多以贫穷、落后、原始形象为主,这当然也是吸引捐赠的需要。但事实真是如此吗?任何国家、任何地区都有贫穷现象,特殊案例并不具备普遍性,如果仅仅将“贫穷”作为吸引捐赠的理由,通过刻意渲染放大贫困来搏取公众同情赢得公众捐赠,不仅会让人对公益的最终目的产生疑问,也是对受助者人格上的不尊重,最终会引发受助者的不满。好心还要有好的结果,中国慈善公益事业要真正走向成熟,需要补的课还很多。真心希望近期发生的某慈善基金会这一案例能够给成长中的中国慈善公益事业有所参考、有所启迪、有所促进。
来源:凉山日报作者:李一平
页:
[1]